*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通达配资
2025补体日到来,听专家解析 MG 诊疗新进展。
2024年,国际国内顶尖专家共同发起呼吁,将每年8月24日定为我国“补体日”,旨在规范化补体相关性疾病的诊疗,加强相关疾病尤其是罕见病的早诊早治,总结宝贵临床经验,助力形成罕见病诊疗的“中国方案”。
在神经疾病领域,补体靶向疗法为重症肌无力(MG)、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等罕见病带来了治疗突破。在由《医师报》与联合主办的以“解码补体,无罕人生”为主题的补体日学术交流会议上,为深入探讨MG诊疗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挑战,医学界有幸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卜碧涛教授,就MG诊疗痛点、最新指南解读及MG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度分享。
MG仍面临诊疗困境:传统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局限性与破局方向
基于国家医院质量监测系统统计结果显示,我国MG的发病率约为0.68/10万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MG的年龄标准化 死亡率为1.86/100万人,其中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造成MG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体而言,我国 MG 患者的疾病负担和医疗负担情况仍较为严峻[1]。然而,当前MG在诊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在诊断方面,延迟诊断现象仍然屡见不鲜。根据我国2023年发布的《2022中国重症肌无力患者健康报告》,受访的MG患者中误诊率高达58.3%,83.3%的患者需要多次辗转其他科室后,才能来到神经内科得到确诊,36.9%的患者在发病1~5年内确诊,有6.6%的患者甚至在发病5年以上才能被确诊[2]。
治疗层面同样面临困境。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MG患者的治疗方案仍是以糖皮质激素及其他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为主流的非特异性免疫治疗,这些药物具备一定疗效,但存在明显局限性。首先,传统免疫治疗疗效滞后,如糖皮质激素6~8周效果最为显著,硫唑嘌呤多于服药后3~6个月起效,1~2年后可达全效;其次,传统免疫治疗副作用明显,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白内障、骨质疏松、感染/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异常等,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导致患者长期用药依从性下降;对于合并妊娠的MG患者,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药物存在致畸性,在计划妊娠前需要停用,从而限制了药物足量足疗程的应用[1,3]。
但随着对疾病致病机制认知加深及新药研发进程加快,近年来新型靶向生物制剂为MG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包括新生儿Fc受体(FcRn)拮抗剂、补体抑制剂、靶向B细胞及细胞因子治疗等[1]。相比传统免疫抑制剂,其在快速起效、持续获益、减少住院率/恶化/危象事件发生、助力糖皮质激素或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减量方面具备明显优势[4-7],且靶向药物安全性良好。卜碧涛教授同时指出,目前靶向生物制剂在使用便捷性、治疗费用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期待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支持,未来能够开发出更便捷、更可及、更经济的治疗方案,惠及更多患者。
从指南更新出发,深度解析靶向生物制剂如何重塑MG个体化治疗
随着MG治疗选择的丰富,为适应MG临床实践的最新需求,2025年7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在《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治指南(2020版)》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修订,编写发布了《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2025版指南),对MG诊断和治疗作出推荐建议。卜碧涛教授基于2025版指南对MG的个体化治疗与长期管理等话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首先在治疗目标上2025版指南给出了更加明确且细致的定义:达到最小症状表达(minimal symptom expression,MSE),即MG-ADL评分为0分或1分,同时治疗相关不良反应(CTCAE)≤1级或泼尼松剂量为5~10mg/d,若条件允许,建议启用快速起效疗法尽快实现这一目标。这一更新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相比既往应用的“微小表现状态(minimal manifestation status,MMS)”,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更清晰、可量化的参考标准,兼顾了症状控制、患者生活质量与治疗安全性[1]。
为尽快实现治疗目标,MG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获得广泛共识,在尽快达标后还需考虑如何采用合适的维持治疗以使患者维持不复发、不进展的状态。2025版指南中明确指出,MG患者明确诊断后,应及时评估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并进行亚组分类,判断MG的恶化风险,与患者沟通并共同制订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1]。而2025版指南针对不同抗体分型、疾病严重程度及活动性的MG患者明确了不同靶向生物制剂的推荐方案,显著推进了个体化治疗进程。
不同类型的生物制剂作用机制各异,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抗体类型、疾病严重程度、进展速度以及既往治疗反应等,综合考量选择最适宜的生物制剂,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FcRn拮抗剂包括艾加莫德、罗泽利昔珠单抗、巴托利单抗、尼卡利单抗,这类药物可阻断IgG再循环,促进致病性IgG的清除,指南中推荐,艾加莫德可用于AChR-MG中的轻-中度患者、高度活动性MG(包含难治性MG)患者的达标治疗,以及危象前状态患者等,罗泽利昔珠单抗适用于AChR抗体阳性或MuSK抗体阳性的GMG成人患者,指南中推荐,对于MuSK-MG患者,启动血浆置换或IVIG治疗并序贯靶向生物制剂治疗以及维持治疗时可选择罗泽利昔珠单抗[1]。
补体抑制剂主要包括依库珠单抗和瑞利珠单抗,这类药物通过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人类末端补体蛋白C5,阻断C5裂解成C5a和C5b通达配资,从而有效抑制C5a诱导的促炎细胞趋化性和C5b诱导的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补体抑制剂在MG中具有广泛应用场景[1]:
(1)对于AChR-MG,轻中度患者如符合指南中对于难治性的定义:即对常规免疫治疗药物反应欠佳,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有使用禁忌证,或病情易反复,需要定期给予补救治疗,难以达到治疗目标时,可使用依库珠单抗,高度活动性患者诊断后如为难治性情况,也适用依库珠单抗,如患者确诊为难治性AChR-MG,可首选依库珠单抗;
(2)对于肌无力危象且AChR抗体阳性患者,如脱机困难(>14h)时可考虑按难治性危象使用依库珠单抗治疗;
(3)指南指出,AChR抗体阳性的难治性胸腺瘤相关MG(TAMG)患者应用依库珠单抗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激素剂量。
在靶向B细胞治疗中,利妥昔单抗可特异性与前B细胞和成熟B细胞膜CD20 结合,导致短暂的B细胞耗竭(通常持续3~9个月)。指南中推荐利妥昔单抗可用于治疗新发MG、难治性AChR抗体阳性GMG及MuSK抗体阳性GMG。推荐用法:500 mg,每6个月输注1次[1]。除达标治疗外,2025版指南还强调MG的治疗还应包括维持治疗,MG病程漫长且易复发,长程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卜碧涛教授对如何在MG长程管理过程中建立科学的随访与管理体系也进行了解答。
MG长程管理新策略:定期评估+多学科协作,打造高效个体化治疗
卜碧涛教授指出,MG长程管理涵盖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与调整、长期随访、多学科综合管理等多个环节。在诊断明确后,应及时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亚组分型,判断疾病恶化风险,与患者充分沟通,共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症状控制,还要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管理,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疗效与生活质量评估方面,建议至少每3个月使用MG-ADL、QMG和MG-QOL15等量表评估患者的状态;在不良反应管理方面,对于传统免疫抑制剂,长期服用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时,均需至少每3个月复查1次血常规、肝肾功能,服用他克莫司时定期监测尿素氮/肌酐、血糖、血钾以及血浆药物谷浓度;对于使用靶向生物制剂的患者,接受艾加莫德治疗期间建议每周评估MG-ADL以评价疗效,并定期监测IgG水平,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 B 细胞计数、IgG、IgM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其他感染指标等,有助于判断疾病复发以及指导追加给药[1]。
谈及MG领域未来发展,卜碧涛教授指出生物靶向药物已经显著改变了gMG患者治疗结局。目前针对补体系统的生物靶向药已显示出高效且安全的特性,尤其适用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的gMG患者。尽早启用此类治疗,可有效保护突触后膜结构,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稳定缓解;在抑制抗体产生方面,FcRn拮抗剂能迅速降低致病性免疫球蛋白,起效快,但仍存在感染风险及停药后抗体反弹的问题。靶向B细胞的CD19单抗及经典的利妥昔单抗虽可从上游靶向B细胞以抑制抗体生成、带来持久缓解,但目前仍属超适应证使用,亟需更多临床证据支持其规范应用;对于难治性患者,CAR-T细胞治疗展现出深度清除B细胞和浆细胞的潜力,疗效显著且持续时间长,但其高昂成本限制了广泛应用。总体而言,生物靶向治疗正朝着更精准、更安全、更可及的方向发展,未来将为更多gMG患者带来个体化、根因性的治疗选择。
结语
近年来靶向生物制剂的出现改写了我国MG领域的治疗格局,传统免疫抑制剂不再是唯一选择,靶向生物制剂为MG患者提供了更精准的干预手段,有助于临床医师基于抗体分型和临床特征为不同患者选择最优治疗方案,同时治疗目标也从提高生存率升级转变为提高生活质量,对于难治性MG患者不再束手无策。
值此2025年补体日,卜碧涛教授对MG诊疗进展的深度解读,既点明了当前MG在传统治疗局限下的现实困境,也展现了靶向生物制剂带来的破局希望。2025版指南明确治疗目标、细化生物制剂推荐,推动MG诊疗迈向个体化精准时代;定期评估与多学科协作的长程管理策略,更让患者长期获益有了保障。未来,随着靶向药物等创新疗法的优化、临床证据的积累及可及性的提升,MG诊疗将持续突破,为更多患者改善生活质量,也将助力我国罕见病诊疗“中国方案”不断完善,为全球MG诊疗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专家简介
卜碧涛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生导师
同济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
湖北省中西结合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病学组及免疫学组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委员;中国神经肌肉病和周围神经病诊治规范培训分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组长;湖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湖北省罕见病医学中心同济医院重症肌无力和神经肌病组负责人;美国神经科学学会海外会员
研究方向为神经免疫性疾病、肌肉疾病及神经病理,重点研究重症肌无力、脱髓鞘疾病、免疫性肌病及周围神经病
担任
NEJMJAMA NeurologyNeurology等多个杂志的审稿人
研究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多项资助,曾担任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二审评委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5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5, 58(7): 721-741.
[2] 《2022中国重症肌无力患者健康报告》
[3]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常婷,李柱一,等.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1, 28(1):12.
[4] OPR081 A reallife comparison of eculizumab and efgartigimod in 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 patients.10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Neurology, 2024.6.29-7.2, Helsinki 2024.
[5] EPO-407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profile of eculizumab in myasthenic crisis: A prospective case series.10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Neurology, 2024.6.29-7.2, Helsinki 2024.
[6] Howard JF Jr, Utsugisawa K, Benatar M,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culizumab in anti-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positive refractory generalised myasthenia gravis (REGAIN): a phase 3,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re study[J]. Lancet Neurol,2017, 16(12): 976-986.
[7] Mantegazza R, Wolfe GI, Muppidi S, et al. Post-intervention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myasthenia gravis treated with eculizumab during REGAIN and its open‑label extension[J]. Neurology, 2021, 96(4): e610-e618.
本文受访专家:卜碧涛教授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67030 过期日期:2025-11-28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