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裴龙翔趣投顾
7月的舍夫沙万,阳光如往常一样倾泻在摩洛哥蓝色山城的每个角落。
在穆罕默德五世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带领上海专家组,在此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
当法蒂玛眼上的纱布被轻轻揭开时,她眨了眨眼,睫毛微微颤抖,享受着久违的光明。她的手指激动地攥着衣角,70多岁的脸上堆满了欣喜。
不以山海为远趣投顾,上海医生与摩洛哥的感情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1975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由上海组建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50年来,一代又一代白衣天使远赴他乡,用精湛医术诠释“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看得清吗?”范先群伸出5根手指,在法蒂玛眼前晃了晃。法蒂玛同样伸出5根手指回应。范先群笑了。这位老人受白内障困扰多年,视力仅剩光感,当得知中国医生要来开展眼科义诊,她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
揭开纱布,重见光明,这是“光明行”眼科义诊活动中的感人一幕。“上海专家组与摩洛哥眼科医生同台手术,为337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帮助当地提高技术,同时收获了友谊。”专家组医生郭涛告诉记者。
在摩洛哥哈姆纳省中心医院,一声声清脆的仪器提示音趣投顾,正悄然改变着新生儿的命运。时间回溯至2024年初,一则关于马拉喀什首次开展“关注听力健康”流动医疗大篷车的新闻,引起了援摩医疗队的注意。
单次活动覆盖面有限,但建立长期干预机制,能把筛查覆盖到全体新生儿。一个将中国“早筛早诊早干预”成功经验根植在摩洛哥的构想由此产生。
合作之路并非坦途。面对摩方“为何提前筛查?”“中国设备适用吗?”“专科医生不足怎么办?”等疑虑,中国医疗队以翔实的国际数据和中国成果为据,给出肯定回答。最终,信任的桥梁架起,摩方将项目纳入合作目录。2024年秋,首批采购的便携式听力筛查仪历时4个月自上海运抵摩洛哥。
上海专家远程授课阐释原理与筛查价值,提供图文并茂的法语操作指南,录制细致入微的实操视频,手把手教授经验……3个月,4名摩洛哥护士从零起步,蜕变为独当一面的骨干,数据录入精准快速,流程标准严丝合缝。
在今年3月3日“世界听力日”,一个意义非凡的项目启动。截至6月,278名新生儿接受了这份来自中摩合作的“生命初检”。出生36小时内74.5%的初筛通过率,竟与中国本土数据惊人吻合,印证了技术与流程的成熟可靠。
更令人振奋的是体系的力量:筛查时间从流动义诊的不确定,提前至生命降临的48小时黄金期内,无一遗漏;“筛查—登记—转诊”闭环当日形成,信息高效流转。
1975年,来自仁济医院的张柏根作为上海首批援摩医疗队队长,带队来到塞达特开展医疗援助。他们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投入到白天门诊、晚上急诊全天无休的忙碌中。无论小毛病,还是大手术,甚至是护理,中国医生都冲在一线。
东方医院的马良翰是一位援外医疗“老兵”,他7次援摩,将摩洛哥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说:“作为一名中国医生,在异国他乡看到需要救治的病人,能竭尽所学帮助他们祛除病痛,挽救生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小小银针,征服了当地民众,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别样辉煌。
条件再艰苦,只要患者需要,中国医生就义无反顾。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程根祥是第83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荷赛马分队队员。他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次重大车祸,6名伤员皆四肢多发性骨折,其中二例胫腓骨骨折,粉碎并错位,还有一例髌骨粉碎性骨折。
摩方医生都认为这些病人“必残”无疑。程根祥利用自带的中国钢板螺钉和有记忆功能的聚髂器等内固定材料,施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又做了该院首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终6名伤员得到很好的恢复。
50年间趣投顾,中国援外医疗队帮助当地医生提高医疗水平,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50多年来,上海共有197批、2025人次医务人员不畏艰苦、白衣执甲,用医术架起中摩友谊桥梁。
创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